制冷系统中不凝气体产生的原因
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,不凝性气体特指在冷凝器特定温压条件下无法液化、始终维持气态的物质集合,主要包括氮气、氧气、氢气、二氧化碳、碳氢化合物、惰性气体及其混合气体等。这类气体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压缩机功耗增加,还会显著降低系统制冷效率。本文将系统解析不凝性气体的产生原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。
一、不凝性气体产生的原因
1、系统预抽真空不彻底
制冷系统组件(压缩机、冷凝器、蒸发器及管路)在工质充注前若真空处理不达标,残留空气将形成初始气源。这通常源于设备性能限制或操作规范执行偏差。
2、工质充注过程夹带
制冷剂灌注作业时,若连接管路未彻底排空即进行系统对接,管段内滞留空气将随工质流进入循环系统。此现象多由操作流程疏漏引起。
3、维保作业侵入
系统周期性维护过程中,设备拆解与重组阶段可能造成大气渗入。特别是涉及压缩机检修、管路更换等操作时,开放界面与大气接触难以避免。
4、负压系统渗透吸附
当系统低压侧运行压力低于环境大气压时,外界空气可通过密封薄弱环节(如阀体接口、非焊接连接处、轴封结构等)逐步渗入。渗透速率与压差梯度呈正相关。
5、工质化学分解
氨制冷系统中,NH3在高温高压工况下可发生热解反应生成氮氢混合气体,其分解度与工况严苛程度呈指数关系。氟利昂体系则可能因杂质催化作用产生非凝性分解产物。
6、润滑油裂解反应
矿物基冷冻油在极端工况(高温、金属催化、剪切应力)下会发生碳链断裂,生成低碳烃类气体。此类副产物具有难凝特性,易在系统内形成气态积聚。
二、不凝性气体分布特性
系统运行中,低压侧不凝气体会被压缩机工作循环快速迁移至高压侧。因此其主要富集区域集中于:
冷凝器换热界面:气态物质优先吸附于管壁冷端表面,在蒸发式/管壳式冷凝器中形成气膜层,显著降低换热效率(如图示气膜分布模型)
高压储液器顶部:因结构设计形成的低速涡流区,促使气体在远离进液口的顶部空间聚集,形成稳定气穴。
该分布特征受系统压力梯度与流体动力学特性共同影响,理解其空间分布规律对优化排气装置布局具有重要意义。
上一篇:通风与空调系统调试的技术要求